行业资讯

LR ENVIRONMENT

来源:环保水圈

引 言

外企不等于美企。早在关税壁垒带来供应链压力,国内环保企业已经以更坚决的姿态推进技术攻坚,而这种蜕变在资本市场已有映射


42日起,美国对华关税从34%->125%->145%,再到411日,对通信设备、半导体等关键品类豁免。


期间,面对美方滥施关税的行为,中国政府也予以强硬反制,海关总署最新表示:天塌不下来!


撇开那些高大上的未来格局不谈,对中国的环保行业而言,这把由美国掀起的「关税」风浪,如今到底算几级呢?


一、科学仪器、耗材和试剂或因关税加征而涨价

关税政策调整引发的物价波动正成为社会关注的民生焦点。在这场贸易格局变动中,环保产业链的监测板块率先显现连锁反应。


统计显示,环境监测机构及科研实验室正面临首轮成本压力,其症结在于我国高端科学仪器领域长期存在的"卡脖子"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实验室核心设备的进口依赖度持续高企。


以精密分析仪器为例,色谱、质谱、光谱等关键设备长期被赛默飞、安捷伦等欧美日企业主导市场。


据行业研究报告,2016至2019年间我国分析仪器进口占比持续超过80%,其中质谱类设备的外资品牌市占率更是逼近九成。


这种技术壁垒导致的供应链脆弱性,在关税政策调整背景下愈发凸显为行业发展的痛点。


正因此,国际巨头如赛默飞、安捷伦、岛津、Waters借技术优势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以质谱仪为例,2024年,美国、德国、新加坡为质谱仪主要进口地,其中美国进口质谱仪数量占比达到33%,是我国质谱仪进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0d45f6071a7046dd0ccb1f38f1ece2d3.jpg


图源:海关总署
制图:临床质谱网


耗材和试剂的连锁涨价,也让部分检测公司短期内的采购成本骤增。


比如,几天前赛默飞和默克两家生物试剂巨头,纷纷关闭了线上销售渠道,有知情人士爆料称:赛默飞的试剂耗材可能全线涨价,涨多少还不知道。


不少试剂代理公司也“乱成一锅粥”,有的国内现货被取消,有的锁单不发,有的价格要调不调的......


而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源。早在2018年的贸易战中,赛默飞等多个美国仪器品牌就曾发过因关税加征而调整价格的涨价通知函。

6edb65950f50f88639ee8031cef20929.jpg

图源:网络,侵删


此外,像安捷伦的色谱柱子、ScienCell ECM培养基、PM996封口膜等也都开始面临价格上涨的局面。


二、当145%关税撞上166%净利增长

环保国产化突围战」正当时


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的自主化进程正以双重轨迹加速推进:在高端领域,尽管进口设备仍占据主流选择,但技术破冰已现曙光。


雪迪龙、聚光科技等领军企业通过质谱联用技术、高精度色谱模块等核心技术的突破,逐步撕开跨国企业的技术垄断网络。


特别是聚光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其23.05亿元营收背后,归母净利润166.76%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自主创新带来的价值释放。


在中低端赛道,本土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已初具规模。川仪股份凭借压力变送器等基础产品的技术迭代,不仅稳居国内市场占有率榜首,更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海外订单86%的跃升。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产业演进路径,推动国产科学仪器市占率从2018年的15%低谷攀升至2024年的38%关口,环境监测设备出口更以五年22.7%的复合增长率实现弯道超车。


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攻坚已演变为环保产业的集体行动。


资本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近七成环保上市公司追加研发投入,格林美4.8亿元的研发支出领跑行业,前50强环境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连续三年攀升。


这种战略投入正在重塑产业基因——当关税压力传导至供应链时,中国环保企业展现的已不仅是成本管控能力,更是以核心技术为锚点的价值创造能力。


这场由外压引发的产业变革,或将重构全球环境科技竞争格局。


三、结语

中国环保产业的全球化韧性正在接受历史检验。当前贸易环境波动下,行业头部企业展现出的并非被动防御姿态,而是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主动战略调整。


从上市公司披露信息可见,环保企业的国际业务版图早已突破单一市场依赖:节能环境在50余国的业务网络中,北美市场权重不足5%;福龙马、中国天楹将战略重心锁定东南亚基建市场与欧洲碳中和机遇;山高环能更通过UCO产品"市场切换术",将销售主战场转向欧洲生物燃料需求激增的窗口期。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多极化布局并非短期应激反应。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环保设备出口结构中,东盟市场占比提升至34.7%,较2020年增长12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同比增幅达28.3%,显著高于整体出口增速。


这种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层逻辑,实则是中国环保产业深度融入全球绿色转型浪潮的必然选择——当欧盟碳关税机制进入实施阶段,东南亚新能源基建需求井喷,中国环境技术解决方案正在成为新型全球公共产品。


正如产业链传导效应所示,当前的压力测试非但未撼动产业根基,反而加速了技术标准对接与商业模式创新,这正是大国产业升级必经的"淬火"历程。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